当前位置: 首页 > 河曲历史 > 河曲窑洞史话

河曲窑洞史话

2023年07月11日 16:33:36 访问量:132 作者:王志刚 王如占 刘喜才

河曲窑洞史话

        一、河曲的窑洞是远古天然洞穴的遗风。

  北京周口店是四、五十万年前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重要住地,他们住在天然洞穴里。一九七五年在湖北郧县梅铺公社的“龙骨洞”发现了三颗人类牙齿;一九七六年在湖北郧西县“白龙洞”又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他们都和“北京人”属于同一个时期的原始人类。旧石器时代中期广东曲江马坝人,住在“狮子岩洞”;同期,湖北长阳县下钟家湾人住在“龙洞”。距今28000年前山西阳高人,住在“许家窑”;北京山顶洞人,住在“山顶洞”。(《简明中国历史图册》中国历史博物馆编,1978年)。从上述资料可知,远古时代,人类居住在天然洞穴里。现在河曲人住在黄土打成的“窑洞”里,虽然比远古“洞穴”先进的多,高级的多,但也还是“洞”,因之,可以看出:现在河曲的窑洞是远古天然洞穴的遗风。用河曲话说:就是远古祖先“遗留”下来的。

  二、河曲窑洞访古(帝喾巡狩西北)

  范文澜《中国通史》:“帝普(音库ku)相传是黄帝子玄弊的后裔,居西亳(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传说帝喾有四妻生四子。姜嫄(音原yuán)生弃(周祖先),简狄生契(商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卜辞中证明商朝认帝喾为高祖,祭礼非常隆重,帝喾可能是实有其人。”《山海经·中次五经》中说,“有一座山巍然屹立,叫做槐山,”“槐山就是传说中的稷山,后稷教百姓种庄稼。”后稷名字叫弃,他的母亲叫姜嫄,是帝喾的一个妃子。”帝喾带着姜嫄巡狩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有一天走到一个有窑洞的地方,他们看见:“百姓都是穴地而居,有一层的,有两层的,上面是田阪大道(即“脑坂”——王如占注),下面却是人家住屋。”“那土穴里面,方广不过数丈,炊坐卧溲溺俱在其中,而且黑暗异常。不要说夜里,就是日间阳光也透不进去,空气也不新鲜。但那土穴内极其温和,有两层穴的,下层尤为温和,所以一到冬天,大家都要穴居起来,就像有的动物进入冬眠一样。”帝喾看了多时,暗想道:“这里居然还是太古穴居之风,竟不知道有宫室制度之美,真是太落后了。但是看到那些百姓都浑浑朴朴,融融汇汇,一点没有奢侈之欲,也没有争竟之思,实在是可爱,可羡。”(罗梦山编译《山海经·白话本》,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1998年)。

  三、洞穴窑洞一宫室(窑洞发展史)

  《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疏“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下则窟于地上。”《始学篇》:“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有巢氏。”《易·系》云:“上古穴居野处,圣人易之宫室,上栋下宇。”尚秉和注解说:“穴居之苦,不得光,一也;暑湿,二也;不得空气,三也:易为猛兽所害,毒虫所螫,四也。而民智未启,睢雅盱盱,无如之何。有巢氏出,架木巢居”“后之宫室,亦巢也,进而亦精耳。有巢之巢,不必在树上,垒石,上架以木,简陋有类于巢,实即屋也。”(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本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吕梁山区石楼县的岔沟村附近,发现了一处仰韶晚期(距今5600年——5000年)至庙底沟二期文化(距今5000——4800年)时代的窑洞遗址。”“这是山西至今所见最早的窑洞。”(《山西历代纪事本末》侯伍杰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

  现在专家公认的是,咱们现在住的房子,大约在距今13000年,即新石器时代开始才出现的;那么“河曲窑洞”的历史,最少有13000年的历史了。据著名科普作家方少青在《古猿怎样变成人》一书中说:“一直到猿人学会把火‘养活’在家里,他们才能够比较长期地占领洞穴,因为洞里有了火,野兽就不敢再接近了,就是这样,经过长期的斗争,山洞终于成了人类居住的地方”。由此可见,距今20万年前(最晚10万年前即更新世晚期)人类住在天然洞穴里。距今10万年,即人类学会人工取火之后,开始住在人工制造的洞穴里。最迟在距今13000年之前,人类开始在黄土高原(包括河曲县)建造类似现在河曲人住的窑洞,同时在平川地区(象河曲的沿河地区)建造类似现在河曲人住的土木结构或砖瓦结构的平房,”最后出现了宫室。这就是从“洞穴”到“窑洞”再到“宫室”的人类住房的发展简史。

  四、河曲“窑洞”赞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从距今约200万年左右的第四纪开始,逐渐在地面上堆积形成一层厚达十几米乃至近百米的黄土,这种结构呈垂直纹理的黄土具有很强的粘性。在黄土上开挖窑洞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其他建筑材料。只需要简单的掘土工具和劳动力而已,但居住起来冬暖夏凉,十分舒适。人类最初开挖的窑洞,几乎完全仿照天然洞穴的形式,因为那些天然洞穴曾长期是他们避风躲雨,防御野曾袭击的栖身之处。当人类活动的区域从山区逐渐移到平川和河流两侧的台地以后,能适宜人类居住的天然洞穴就很少见了,他们便在避风向阳的沟坎断崖上向里挖洞,利用黄土的松软和良好的粘性,开凿成顶部呈拱形的横穴居室。这种横穴式的窑洞最初都是单间。窑洞这种居住形式之所以至今仍沿用,除了上面所说的各种优点之处,它还具有占地少、成本低等优越性,只要你一走进山区,就会发现窑洞仍是那里主要居住方式。(参看《山西历代纪事本末》)

  河曲窑洞多为单间,这说明它是窑洞的最早形式,即距今13000年前的形式。河曲人在“河流两侧的台地”,“避风向阳的沟坎断崖”,“利用黄土的松软和良好的粘性”,“占地少、成本低”开挖窑洞,走了一条“多、快、好、省”建窑的道路。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古训。总而言之,河曲窑洞是一首歌,“冬暖夏凉”的赞歌唱了一万多年;河曲窑洞是一首诗,描写了人类建筑史上“优越性”最多的人居工程。( 王志刚 王如占 刘喜才)

编辑:杨振明
上一篇:弥佛洞
下一篇:晋善晋美河曲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