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河中人物 > 燕治国(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

燕治国(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

2021年01月18日 15:52:28 访问量:691

河曲县楼子营镇赵家口村人。生于1946年。1963年河曲初级中学(河曲中学前身)毕业后,考入巡镇中学(高六班)。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1966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务农,后到煤矿当工人。1977年调入山西省作协,任《山西文学》编辑部小说编辑、组长、副主任、副主编。现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哥哥你走西口》,中短篇小说集《小城》,散文集《人生小景》、《人生小路》、《晚晴里的风景——五十一位老作家访谈实录》、《渐行渐远的文坛老人》、《西口漫笔》、《酒都杏花村》(合著),民歌集《西口情歌》,报告文学集《人生进行曲》,电视剧剧本《走西口》、《王家大院》、《娘娘滩》等。作品曾获山西省文学艺术创作奖、赵树理文学奖、《中国作家》、《山西文学》优秀作品奖等。(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

燕治国 主要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哥哥你走西口》,中短篇小说集《小城》,散文集《人生小景》、《人生小路》、《晚晴里的风景——五十一位老作家访谈实录》、《渐行渐远的文坛老人》、《西口漫笔》、《酒都杏花村》(合著),民歌集《西口情歌》,报告文学集《人生进行曲》,电视剧剧本《走西口》、《王家大院》、《娘娘滩》等。

燕治国 个人荣誉

作品曾获山西省文学艺术创作奖、赵树理文学奖、《中国作家》、《山西文学》优秀作品奖等。


感恩与怀念    

——《河曲巡镇中学老三届离校50周年纪念册》序                                                 燕治国

我们轻轻地掀开这部精美的纪念册,就仿佛掀开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那是我们巡镇中学老三届人曾经的苦乐年华,那是我们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与苦痛。我们轻轻地抚摸纪念册的每一页每一段,就仿佛抚摸当年我们青春的脸庞,擦拭脸颊上的汗水与泪滴。我们感恩博大仁慈的母校,虽然她偏安于小镇一隅,不过是几间简陋的教室和一座弃用的院落,但她曾经是晋西北河曲保德偏关三县的最高学府,是万千山里子弟心中的圣殿,是莘莘学子向往的熠熠灯塔。母校以慈母的胸怀接纳我们,以严父的规矩教育我们。一届届校友从这里走向山外面的世界,踏上自己光辉的前程。  

我们怀念温暖宽厚的校园。她静静地兀立在桃山脚下,黄河岸畔。一道季节水沟,一座小小石桥,是我们校园独有的风景。教室给我们知识,白杨伴我们成长。清晨河雾迷漫,田头小路书声琅琅;傍晚霞光缕缕,操场上奔跑着生龙活虎的巡中人。一辘轳、一柳斗,吊上清冽甘甜的老井水。两口锅、几张铲,做出几百人的三餐饭。清汤寡水,粗粮淡饭,难以稍微懈怠我们的鸿鹄之志,心念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相信我不负功夫,功夫不会负我。 我们怀念我们的老师。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当年跨马骑驴,出边关,赴边地,落脚在边陲小镇。他们大多是名校尖子,学识渊博,宏愿满满。他们住平房睡土炕吃粗粮,身边鲜有亲人照料。他们把知识和爱都给了我们,心无旁骛,痴心于传道受业解惑。他们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什么叫奉献,什么叫学养修为,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跟他们学知识,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幸运。尽管我们好多人好多年都不知道他们经历过何种坎坷,甚至不能准确叫出或写出他们的尊姓大名。我们怀念同窗同学。无论来自城镇街巷,还是坡沟梁峁,男儿胸怀壮志气势逼人,女儿飒爽英姿不让须眉。同喝一井水,同吃一锅饭。穿补丁衣裳,盖粗布棉被。油灯下自习,披晨曦诵读,我们为学业付出无数汗水和眼泪。读书之外,开荒种地,背碳取暖,不惧苦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只是,自1966年5月起,一场“文化大革命”运动呼啸而来,突然把我们卷进风暴眼里去了。这场运动惨烈且持久,其影响之大,破坏之巨,历史已经记载并将继续评说。    

假如不是那场运动,我们会牢记父母师长的嘱托,刻苦励志,发愤攻读,顺利修完自己的学业,在离开校园之前,向母校深深鞠躬,深情告别。    

假若不是那场运动,我们的校园会更加谨严秀美,更加幽雅静谧。排排白杨参天,满园桃李芬芳。母校会送走一批批优秀人才,迎来一批批热血少年。万千意气风发的巡中学子会让无数人知道,黄河岸畔,桃山脚下,有一座著名的学校——河曲巡镇中学;    

假如不是那场运动,我们会永远尊师如父,用优异的学业回报他们的赐与和馈赠。绝不会那般狂热无知地伤害他们,使恩师身心受损,有的甚至过早离开我们。     假如不是那场运动,同窗友谊不会割裂,同室手足不会反目。我们会相帮相扶,或推开大学校门,或步入社会各业。我们之中会涌现出更多令人敬仰的专家学者教授艺术家或创业者发明家实业家。更多各路人才各界精英。

“文革”风暴绵延十年,我们几乎失掉一切。但我们没有沉沦,没有气馁。趟过泥泞,迈过沟坎,在绝境中生存,于逆境中奋起,吃苦受累,艰难创业。机遇不同,岗位各异,但我们把智慧与血汗献给国家,换来祖国的强大,儿孙的奋起,也换来晚年的祥瑞和安康。

历史授予我们一个特别的称谓:老三届人。    风风雨雨几十年,老三届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艰难竭蹶苦辣酸甜,留下顽强奋争坚韧不拔的精神,留下万千美好或苦涩的传说。在我们的经历与记忆已然被岁月撕成碎片的时候,老三届校友李文联君凭着他的善良执着和睿智才华,不惜耗时耗力耗财,四处奔波,精巧铺排,以近两年时间,制作了这册厚重的纪念册。他连缀起我们慢慢飘逝的记忆,记录下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他和他的团队做成一件传世的大事。轻轻地掀开这部精美的纪念册,我们回味过去岁月,重温母校风情,感受老师风范,领略同窗风采,永葆老三届人的风骨。我们敬佩文联君和所有参与此事的同学。诸位的懿德善为,昭示了巡中老三届人的品格与才干。道一声辛苦,鞠躬献上我们的感激与祝福。                   

 2018年12月31日夜初稿于北京

沉痛悼念赵迪风先生  

燕治国

赵迪风先生1933年出生于太原徐沟镇,年少时饱经战乱之苦,遂立志发愤读书,愿以一己之躯,投身拯救报效国家之列。他聪敏好学,刻苦勤奋,自儿时入校起,始终品学皆优,为师生所称道。上世纪50年代初从山西师范学院毕业后,正欲一展宏图大志,献身国家教育事业,兹因生性耿直,疾恶如仇,在“反右”期间因言获罪,被发配到距省城千里之外的晋西北河曲县劳动改造。其时山区人才稀疏,文化匮乏,当地政府视读书人如珍宝,遂将赵迪风先生和一应打发到河曲县的年轻“右派”请到全县唯一的中学任教。 

自1958年起,赵迪风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安居于黄河岸边巡镇中学简陋的平房里,心无旁鹜,通力合作,宵衣旰食,潜心教学。他们将一批批山里孩子视作自己的兄弟姊妹,呕心沥血,精心培育。他们将自己丰富的学识倾力传输给一批批农家子弟,不藏不掖,无私无愧。校园里浸润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教台上留下来他们深深的脚印和浑润的讲课声。他们将一批批学子送出大山,送往全国,送往世界。他们使一座默默无闻的小镇学校擢升为省级重点高中。那里学风纯净透亮,那里学力深厚广博。伴着黄河涛声,从赵迪风先生的学生中,走出来硕士博士、教授专家、作家记者、政要精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赵迪风先生和他的同仁们的功绩,镌刻在山水之间。山记着他,水记着他,万千农家子弟和父老乡亲永远记着他。     1984年,历经沧桑的赵迪风先生回到家乡,任教于太原第15中学。此时他年过五旬,正是经历经验最为丰富时节。先生披肝沥胆,尽心尽责,以一腔热情满腹学问回馈家乡。他爱生如子,亦严亦慈。他学识渊博,挥洒自如。小巷林深处,尝闻书声乡音;三尺讲台上,尽显名师风范。  赵迪风先生晚年退休,虽经意外变故,但凭着坚强意志,终于挺了过来。先生历经风波磨难,到老来家有妻女儿孙陪伴,出门去则有学生友人关爱,本该含饴弄孙,尽享人生福祉,不料罹患痼疾,竟至不治,于2011年8月30日清晨遽然离世,呜呼,天不假人以时日,令人痛断肝肠!    赵迪风先生,安息吧!      

先师遽逝音容宛在万名弟子送精魂       

迪风长存品德传世千位同仁别故人   

          河曲弟子燕治国代拟悼词并敬挽 

                            2011/8/30日夜于北京

编辑:张国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